
坚持原创的1046篇确实受够了,永无止境的服从性测试。如标题,这是我很长一段时间里,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。我试了很多方法,放肆为自己花钱,不考虑投入产出的纯消费;沉迷在各种消遣爱好里,用各种我喜欢的人事物充斥空闲时间;甚至用我从没做过的事来发泄,比如自由搏击。一度到了甚至都可惜,休息/发呆/放空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,有些焦虑和后悔,然后更加用力地支棱起每一分每一秒。总之,外力无效,向外求解决不了根源性的问题。越努力,越空虚,越焦虑。其实沉迷各种奶嘴乐,缺点都懂,但就是无法自拔。一面觉得杀时间神器让人虚无,浪费时间;一面不能自拔,继续刷手机。和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一样,知道归知道,但就是不一定做得到。所以我想把我拯救自己的心路历程,整理出来。可以反复强化自己的心理免疫力,自用为主。如果对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,有那么一点启发,也是好的。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段话:你无须浪费时间去在意别人的想法或做法,除非他们能影响到全体民众的利益。你越是在意,就越是无法做好真正有意义的事情。你满脑子想的都是某某做了什么、为什么要这么做,或者哪些人说了什么、想了什么、接下来又要干什么。反正你有想不完的分心事,但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,好好想想你该想的事。——————勒留(Marcus Aurelius)给自己的忠告总结一下,关你p事,关我p事。正文开始最近被我的互联网铁梅小姐妹安利了一本书,《焦虑的一代》这本书,其实是专门写给家长的,口号很猛:先救自己,再救孩子!非常与时俱进地在阐述,手机不离手,信息泛滥,社交媒体统领认知的时代,家长应该先从自己做起,再去改变孩子的潜在焦虑情况。而她推荐我的理由,非常打动我:从焦虑的源头思考,因为我们都在致力于降低工作生活中的痛苦体验。这本书我用了2小时速读,并且做完了社科类书籍的观点提炼。虽然我没有孩子可以实验,但里面有些认知,可以引申到我们成年个体,进行对自己的自救,就是那种泛滥的重养自己一遍的说法——我想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心理免疫力,变得更强大。所以比起书里原本大量的家长适用的内容,我想分享我和小姐妹头脑风暴+读后感的精华提炼。大家的时间精力都很宝贵,我真心希望,这篇文章,能对看到它的人,有一些抚慰作用。这本社科类书籍,对网络信息时代造成焦虑的原因用了清晰的框架和数据案例去分析,所以我们也认真思考了,为什么工作会带来痛苦:因为思虑过多,预设困难,提前焦虑,反复咀嚼了挫折和痛苦感受。小镇做题家,作为优秀执行者,自驱动无止境,很听话,敏感细腻多思操心负责,有求必应,反应迅速,合格社畜。被优绩主义死死拿捏,结果导向,必须要有好结果,压迫自己,班味已经深入骨子,不会犯错,也不想被甩锅。危机和焦虑共同驱动,压抑自己的需求,虽然看似顺利,自己很累,也会痛苦。又会给自己寻找,甚至创造合理理由,要忍耐下去,这个班还得上。苦的是逼迫,外界逼迫的因,导致自己逼迫自己的果。没有人困住自己,困住自己的是我自己,所以那个最应该保护自己的我自己,却成了给予攻击伤害最多的那个人。走不走?什么时候走?什么触发条件走?未来怎么办?这些问题更会未尽困扰自己,像个死循环。借助《焦虑的一代》,我也重新思考了自己的问题:一、认知层1. 我们在用儿童化的方式管理自己· 刷短视频、秒回消息、算法喂养——成年人同样被四大伤害反噬:社交剥夺、睡眠剥夺、注意力碎片、成瘾。· 只不过成年人的大脑已发育完成,症状被包装成“职场倦怠”“情绪性进食”“信息过载”。有些负面情绪上头的时候,不由自己;确实有些太放任思绪和感受了。还是应该分场合,控制这些,是为了更好地守护自己,这是最根本的原则。2. 成年人的元认知缺口· 家长常把问题外化为“孩子自控力差”,却忽视自己就是孩子的“环境”。我们也会忽视一些来自自己内心观念转变的巨大能动作用,不是pua自己,也千万不要凡事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(东亚牛马懂得都懂),反而应该更加心疼和鼓励自己。· 教师把课堂纪律问题归结为“学生不专注”,却很少反思教学设计本身成了注意力破坏器。同样地,造成焦虑和痛苦的因素里,有多少是本质上无法改善的根源性问题?思考清楚,死循环问题,就很容易做取舍选择。二、情绪层:从“技术恐慌”到“系统责任”从书中案例,我引申到职场场景。1. 恐慌循环看到抑郁数据 → 情绪性吼叫“手机就是毒品” → 孩子反抗 → 家长更焦虑 → 家庭关系恶化。海特提醒:情绪本身成了新的伤害源。班味提示:任何对别人肆意发泄情绪,发疯的人,都不值得被体谅。大家只是来上班,并不是卖身为奴。理性思维去看待生活里的情绪和心理痛苦:人生是对肉体和精神的修炼,平和是最大的追求。2. 情绪再教育· 把“羞耻叙事”(如“你怎么又玩手机”)转化为“系统叙事”:“我们全家都被设计成这样,都抗拒不了,那我们一起对抗设计。” 有时候要这样去鼓励自己,考虑决绝的决定之前,为了避免后悔,可以衡量评估,比如这个大环境如此,是不是可以从机制上,设置上,岗位上,有所改善?· 用“共同实验”取代“单向命令”:班味提示:对待突如其来的压力源和工作量,试试我们一起怎么样,而不是被单向安排,不得不反抗。就变成了一种敌对的关系,与其大杀四方,心力交瘁,不如试试怎么共赢,利益最大化,我个人相信,利他心是可以给自己带来资源,运气和福报的。三、行动层原书更多针对如何预防孩子在虚拟世界变得焦虑,所以仅作为参考:1. 自我数字戒断实验(21 天)· 工具:屏幕时间报告、灰度模式、App 限额。· 指标:每日拿起手机次数 ≤ 40 次;夜间睡眠时长 ≥ 7 h。· 产出:用 Notion/Excel 记录情绪与专注度,把实验结果在家庭会议公开。这点我确实需要反思,我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长的惊人。虽然我能够快速进入专注模式,但我大脑确实需要放下思考,好好休息了。2. 重建“自由玩耍”的成人版· 把“无目的社交”写进日程:每周一次无手机徒步、飞盘、剧本杀。多注重群体性,户外性,线下的活动。· 用“身体风险”替代“情绪风险”:攀岩、羽毛球双打、即兴戏剧——重新训练前额叶的实时决策与协作。3. 家庭/职场“注意力契约”· 家庭:餐桌、车内、睡前一小时为“无屏幕区”。· 职场:会议全员手机入盒;邮件批处理时段(例如上午 11:00、下午 4:00 两次)。→ 把“无手机校园”升级为“无手机生活场景”。4. 公共倡导与政策参与从校园和家庭扩展到社会共识层面。我和我的铁梅小妹子共同商讨出来的,在工作中降低痛苦,减少焦虑的行动,是参考我们共同推崇的王阳明:
– 先思考→坚定信念→迅猛执行,想通就干,杜绝内耗
– 决策时减少心理损耗,保护能量:专注运动(游泳、球类、跳舞、普拉提、瑜伽)+ 冥想 + 积极心理学
– 基因其实确定了,我们应该尽可能接近原始人生活方式:让大脑腾空,让思考暂停 ,动起来,吃得健康
– 想不通就放下,先做开心的事
– 上班心态比工作本身重要
– 奇葩老板的服从性测试/PUA 是工作困难里的最大问题 ,如果无解,确实是合理离开的理由
– 原则:绝不内耗,绝不伤害身心
– 多做具体想做的事,认真生活
– emo 时:思考想成为的自己 + 想要的生活;战略级规划再难也要思考
– 理性解构感性:先 fix it 再 feel it,负面直接跳过 feel
– 保持探索勇气,精神收益 > 物质占有 ,买买买无法真的持久提供幸福感
– 知行合一,真想决定就立刻行动;
但凡有犹豫,要么说明不想动,要么就是并未思考清楚
四、心理免疫1. 发现模式 vs. 防御模式· 发现模式:像小孩进糖果店般保持好奇心,主动寻找机会,独立思考,渴望自由成长。· 防御模式:时刻关注危险,匮乏心态,按部就班,渴求安全感,舒适区。现代人几乎全天候开启防御模式,紧张应激成为默认状态。所以焦虑加重,遇事在立马行动之前,试着用发现模式重看一下自己接下来的行动。2. 拿回注意力的控制权· 电子设备安息日:每周固定一天或半天“数码脱毒”。· 十分钟冥想:安抚被电子社会搅乱的心念。· 缓慢发怒,快速宽恕:给情绪一个缓冲区。· 敬畏自然,敬畏生命:把自我从社交网络推崇的“物质—点赞—粉丝”循环中拔出来。3. 超越“多线程焦虑”人类大脑并不擅长多线程,切换成本极高。关键不是消灭多线程,而是训练“一键回收”注意力的肌肉记忆:· 用番茄钟+心流仪式(同一首歌、同一支香、同一盏灯)快速进入深度工作。· 把“可变比率强化程序”(刷短视频、抽奖、消息红点)替换成“固定比率强化”:完成 90 分钟专注工作后奖励自己 10 分钟高质量娱乐。4. 把痛苦“翻译”成信息· 每一次职场被排挤、被 PUA、被不公平对待,都是一次“心理免疫”训练。· 记录事件→拆解触发点→设计最小可行反击(micro-response)。· 用“系统叙事”替代“羞耻叙事”:不是我无能,是系统有漏洞;我能补洞,也能换系统。如何快乐上班,就像段子说得那样,是个伪命题,上过班的牛马,99.99%见不得班味。不得不接受的人事物,就自己努力降低不良影响。可以有所取舍,有所妥协,但我还是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,拒绝精神控制和服从性测试。人,总能够用自己可接受的方式,生活下去的。最后在放入顺手整理的思维导图,是从家长出发的简明扼要的建议: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【家长对待儿童的视角:把“焦虑的一代”重新接回地球】一、先让自己在地球上站稳海特整本书都在提醒:孩子的问题首先是环境的问题,而家长正是环境的第一责任人。· 如果你在餐桌刷手机,就别怪孩子边吃边刷。· 如果你用“电子奶嘴”换 30 分钟安静,就别惊讶孩子日后成瘾。→ 家长需要先完成上文“成年人的四项自我再教育工程”,再谈管教孩子。二、把“过度保护”与“零保护”拉回到平衡1. 现实世界:· 每天给孩子 1~2 小时真正意义上的“自由玩耍”——无人指导、无成人干预、无电子设备的户外或室内混合年龄游戏。· 允许可控风险:爬树可能擦破皮,但前额叶需要这种实时决策训练。2. 虚拟世界:· 高中前不给智能手机,16 岁前不开社媒账号,不是“剥夺”,而是“延后暴露”。· 给家里的 Wi-Fi 设置“儿童档”:晚上 10 点后断网、周末才开放游戏端口。· 用“数字驾照”理念:先学会不被算法带节奏,再拿到上路资格。三、用“共同实验”取代“单向命令”全家一起签署《数字饮食协议》,内容包括:1. 屏幕使用时段、地点、时长;2. 父母同责:违反者负责次日早餐与遛狗;3. 每月一次家庭复盘会议,用数据说话(屏幕时间、睡眠时长、情绪评分)。四、性别差异再提醒· 女孩:更易受社交比较、外貌焦虑、人际霸凌影响。家长需提前进行“社交媒体卸妆教育”,用真实身体形象对冲滤镜幻觉。· 男孩:更易陷入孤独与体能退化。家长要把“线下团体对抗游戏”(篮球、飞盘、骑行)写进周末刚需。五、一句话留给家长“最好的家庭教育,是父母把自己也纳入实验组。”当你愿意先放下手机,孩子才可能放下手机;当你愿意先面对自己的焦虑,孩子才可能学会与焦虑共处。作者:年读120+本书,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臻牛所配资-牛股策略配资网-可靠股票配资-正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